IMG_0416
假日只想坐在床上滑手機OFF狀態的我,還可以爬起來打這篇,可以想見我有多愛這本書
記得我也看過作者凱莉.麥高尼格另一本著作談意志力,但那本我就沒這麼有感覺了
這本書是我2017年目前為至看過最喜歡的一本
回台灣後去圖書館借了一些書,不過多是旅遊書或是文學書,都翻到一半就早早結束
還自我懷疑是不是不愛閱讀了…原來只是沒遇到好書而已,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那種「不想把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了

作者凱莉.麥高尼格是史丹佛教授,史丹佛大學最為人知的就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領域「監獄實驗」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書(書名《路西法效應》)或是電影(叛獄風雲)來看
凱莉教授也有在TED上把她的想法大略講述了一遍,比較沒有時間或是身邊沒有書的人可以看一下,才10幾分鐘而已



但書值得一讀!教授果然是教授,講述理論功夫一流,從好幾個面向來講
真的很感謝這本書被翻成中文,也很感謝翻譯翻得很自然,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也都正確,文字通順易讀(翻譯的職業病來了XD
以下就簡單筆記:
1)壓力所產生的心理不舒服反應,其實是表示我們的身體正準備迎接挑戰
也就是說,我們的急速心跳、冒汗…等等反應,都是我們的身體正在學習。所以下次心跳加快讓你感到緊張不舒服時,別急著想逃開,而是告訴自己這個逃戰對自己是有易的。

2)壓力來時,我們會需要跟他人分享
這部分以生理心理學來說,壓力來時,身體自然而然想要找人分享,想要告訴他人自己的不安及緊張,尋求慰藉
所以在緊張時,不用怕被人朝笑,可以試著跟身邊的朋友聊一下你的心情
我在一場緊張的口譯後,得到一句「你剛剛很緊張對吧。」當下的心情一樣,覺得被了解了

3)壓力若是有益,那是否意味著車禍、遭遇不幸對我們是好的?
不是這麼說,只是每個人生活上都有無可避免的意外事件,壓力無可避免,我們可以選擇迎向它,並了解它對我們是有易的
相信壓力對自己有益的人的死亡率低於認為壓力是負面且應該避免的人
重點不是一個人承受多少壓力,而是他對壓力經驗的看法
引自書內頁:
「『成長型思維模式』-將挫折視為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並且了解遇到阻礙只是代表你需要運用自身資源解決問題。」

這樣的斷章取意實在對這本書太不公平了,要慢慢品味、跟著論述慢慢吸收,才會覺得好看
最後再取一段:
「選擇從自己最痛苦的經驗中發現正面作用,可以有效改變我們和壓力之間的關係,坦然接納過去種種逆境,可以讓我們從眼前的難題中找到成長的勇氣。」

裡面還提到一個我認為對現在的自己很有用的概念,那就是,壓力大時,想說這不是競爭,而是要「幫助人」
工作上的口譯讓我很緊張,因為不熟悉加上相關的單字不夠,壓力很大
但我試著想「這是要幫忙雙方溝通,重點是能不能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想法」而不是去擔心老闆會不會覺得我沒用或前輩會不會笑我的翻譯
喜歡這本書,推薦大家

另外,前面的推薦序可以略過,我連看都不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ru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